這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。
那時候,我在學校做政教處主任,晚上學校門衛室打來電話,說一個孩子的家長,與孩子一起,在校門口追著毆打學校的保安。
我趕忙跑過去,剛好看到那個正在學校讀高二的美麗女孩子,飛起一腳,踹向我們學校的保安,嘴里還罵罵咧咧的說著些什么……
我叫停了這一對父女,把他們請到我的辦公室,才發現這位父親滿臉通紅一身酒氣……原來,這位喝了酒的父親要進學校來接女兒,由于沒有帶接送卡,負責的保安要求他給班主任打個電話驗證一下身份,可是他又記不得班主任老師的電話……
保安當然不能讓他進學校,誰知他借著酒興,在校門口對著我們的保安罵罵咧咧推推搡搡……
正在這時候,他那位漂亮的女兒從學校出來了,看著父親與保安發生了爭執,不問清紅皂白,上去就給了我們的保安一個耳光,打完還不盡興,于是就有了我剛出來看到的那一幕……
我弄清事件的原由以后,為這對父女,為這個家庭,為這個美麗的高二女生,從心底里涌起了深沉的悲哀:
『弄清真相,明理講理,是不是我們最起碼的教養?』
我們評價一個孩子,最不堪的評價,可能就要數“沒教養”三個字。因為這既是對孩子的否定,更是對孩子父母、對孩子所在家庭的否定。
教養是社會影響、家庭教育、學校教育、個人修養的結果,是指人在行為方式中的道德修養狀況。但它更多的,是指我們在家庭中從小養成的行為習慣所表現出來的道德水準。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,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,不可能找到替代的途徑。
父母必須要清楚自己所承擔的教育責任,不能以為教育是學校的事。學校教育只是家庭教育的補充。
學校教育的責任,在現實條件下,可能更傾向于傳播知識。而如何為人處事,如何修養品行,主要的責任,在于家庭。
生而不養,何以為人父母?所以《三字經》里說:“養不教,父之過?!?/span>
《今晚報》上曾經登載了一個故事:
有一年,一夜秋風勁,郭德綱家的柿子樹葉子落盡,紅紅的柿子,就像院子里升起的燈籠。很快,就有喜鵲登枝,一口一口地啄食柿子。家中小兒急了,不由分說,就去驅趕。老郭看到,急忙攔阻,道:“別這么獨,讓它吃!”
接著,老郭對兒子說:“人的一生很長,不差這一個柿子吃。而這只喜鵲這輩子頂多吃這么一個柿子??此袞|西吃,也是種快樂?!?
我覺得這實在是很好的教子素材。
“別那么獨,讓它吃!”
天下的父母,若都把這個故事借過來教育自己的子女,孩子的教養一定不會差。
前些日子坐火車,四個鋪位的軟臥包廂,除了我們三個人,還有一個空著。車開動不久,老人說,咱們早點兒休息吧。是啊,這幾天玩累了,我們倒頭便睡。
車過嘉興,上來一位女士,輕輕敲門,見包廂里黑著燈,她便借著走廊里的燈光,放妥行李,整理好床鋪,然后關好門,躡手躡腳上了自己的上鋪。直到躺下,她都沒有開燈,哪怕是自己的床頭燈。
而那時,也就是晚上7點多,列車里還播放著音樂。
一夜無話。早上列車員來換車票,通知她該下車了,她便窸窸窣窣地整理。起初,我認為她是在收拾自己的行囊,哪料,她是疊被子。
出了無數趟門,坐了無數次車,閱了無數的人,哪里見過這個被子還需要疊的?
只見她耐心地把被子舒展開,換了好幾種方式,終于疊成昨晚展開之前的模樣。然后,她還把兩個枕頭的每個角都抻平了,抻舒展了,那“唰唰”的抻枕頭的聲音,聽著真悅耳。
她下車的那一站是山東德州。不管她是不是德州人 ,因為她,這個地方一下子變得親切起來。
你說,還需要知道女士姓什么叫什么嗎?
教養就是一個人最好的名字。
教養就是時時處處、總是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行為。
在很多年前,幾乎所有的中小學校都有這樣一句標語:堅持德育為首。
就是說,我們要把孩子的道德品質修養,放在學校教育的首位,現在的學校里幾首沒有這條標語了,現在怎么說呢,現在說:“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?!?/em>
注意了,這里所說的是教學質量,而不是教育質量。教學質量是什么呢,說白了就是學生成績。
在升學率、重點率、本科率這些考核指標面前,很多學校的教育可能真的忘記了德育。
現在學校也都有政教處,但大多已經淪為為了維護學校的教學秩序的、對違紀學生進行處罰以起到殺一儆百作用的一個機構。
《論語》里面說:
子曰:弟子,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泛愛眾而親仁。行有馀力,則以學文。
這話翻譯成中文就是這個意思:
孔子說:孩子們,在家要孝順父母,出門要尊敬兄長,做人要謹慎講信用,廣泛地與眾人友愛,親近有仁德人。這樣做了還有余力,就要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。
我理解孔子這話的意思,那就是以德為先。
“行有馀力,則以學文”嘛,如果你的道德修養不夠,那你還不能學習文化知識。一個學者,首先應該具備最起碼的道德品行。
孔子學生子夏這樣理解老師的話:
子夏曰:賢賢易色;事父母,能竭其力,事君,能至其身;與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雖曰未學,吾必謂之學矣。 ―《論語·學而》
翻譯:
子夏說:尊重有賢德的人,而看輕貌美的女色;事奉父母,能盡力而為;為君主做事,能有獻身的精神;和朋友交往,說話誠實能講信用。這樣的人即使說沒有學習過什么,我也一定要說他是學習過了。
你看這話,只要具備了起碼的道德修養,就算沒有什么文化知識,那也算得什么大事。因為一個人的品行比知識更重要。
決定一個人在人生路上成敗的,不是他在學校學到知識的多少,而是他習慣的好壞、品行的優劣。
沒有德行的人,掌握在多的知識,都是教育的次品。而一個壞人,掌握知識越多,可能對社會的害處也就越大。
臺灣忠信高級職業中等??茖W校校長高震東先生這樣說:
智育沒有德育做基礎,
智育就是犯罪的幫兇。
體育沒有德育做基礎,
體育就是暴力的前衛。
群育沒有德育做基礎,
群育就是社會動亂的根源。
美育沒有德育做基礎,
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劑。
所以,教育中最至關重要的,應該是孩子道德品質的成長。
有一個在網絡上流傳很廣的故事:
— ONE —
一天早上,父親做了兩碗荷包蛋面條。一碗蛋臥上邊,一碗上邊無蛋。
父親問兒子吃哪碗。
“有蛋的那碗?!眱鹤又钢胝f。
父親說:“讓我吧,孔融七歲能讓梨,你都十歲了……”
兒子說:“他是他,我是我,不讓?!?
父親試探的問:“真不讓?”
“真不讓!”兒子回答堅決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蛋咬了一半,表示給這碗面注冊了商標。
“不后悔?”父親對兒子的動作和驚人的速度十分驚訝,但忍不住又問了最后一遍。
“不后悔!”為了表示堅不可摧的決心,兒子把最后剩的也吃了。
父親默默的看著兒子吃完,自己端過無蛋的那碗,開始埋頭苦吃。爸爸碗里藏了兩個蛋,兒子看得分明。
父親指著碗里的兩個蛋告誡兒子:“記??!想占便宜的人,往往占不到便宜?!?
— TWO —
過了些日子,在一個周日的上午,父親又做了兩碗荷包蛋面條。情景再現,一碗蛋臥上邊,一碗上邊無蛋。
父親若無其事的問:“吃哪碗?”
“我十歲了,讓蛋!”兒子說著,拿過了沒蛋的那碗。
“不后悔?”父親問。
“不后悔!”兒子回答堅決。兒子吃的很快,面見底也沒看見蛋。父親端過剩下的有蛋面,吃起來,兒子看見上面有一個蛋,更沒想到的是下面還有一個蛋。
父親指著蛋說記?。骸跋胝急阋说娜?,可能要吃大虧!”
— THREE —
又過了數月,道具還是跟原來一樣。
父親問:“吃哪碗?”
“孔融讓梨,兒子讓面。爸爸是長輩!您先吃!”
“那我不客氣了?!备赣H果真不客氣的端起有蛋的面。兒子平靜地端起無蛋的面,一碗面很快見底。
兒子意外發現自己碗里也藏著蛋。
父親意味深長地對兒子說:“不想占便宜的人!生活不會讓你吃虧?!?
在現實的條件下,這是一個經不起推敲的虛構故事。作者是想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告訴孩子們:
『懂得謙讓,舍得吃虧,是一種教養?!?/strong>
教養是一個人從小就要明白的,最基本的是非標準;是一個必須懂得的事理與常識。
教養是一個人良好的品格修養映射于外的從容和優雅之美。教養能讓一個人從骨子里飄出芳香來。
當一個人擁有了良好的教養的時候,他就能舉止合范,進退有度,在取舍之間能把握好分寸:
在成功之時,
他可以喜不自勝,
但不會得意忘形;
在失敗之中,
他可以黯然神傷,
但不會意氣消沉;
為官為富為貴,不會泯滅良知,不會丟失惻隱之心;
身為布衣匹夫,依然會傲骨凜凜地做人;
犯了錯誤之時,一定會從自身去找癥結,而不是怨天尤人、百般推托……
『 教養不是富貴人家的專屬,也不是貧困人家的私藏,而是任何一個家庭都可以送給孩子的一筆無價之寶。是為孩子心靈世界打造的一盞智慧明燈。』
教養是培養孩子成人的靈魂,是教育孩子成才的基礎,是讓孩子在身心等各個方面得以全面發展的前提……
教養,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。